咨询热线:400-6768-110
公司地址:临沂市北城新区鲁商中心A9-103
创始人微信号:luoshuihen
走进商超,货架上某饮料品牌的产品从冷藏柜摆到端头堆头,线上天猫、京东、抖音店铺同步运营,可月度销量始终徘徊不前;某家居品牌线下门店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,线上多平台开店,却面临 “开一家店亏一家” 的困境 —— 这样的场景,在风向标智库 15 年服务 320 家企业的实战中并不少见。很多企业将 “增长” 等同于 “铺渠道”,认为覆盖的终端越多、入驻的平台越广,业绩就会自然上涨。但现实是,若抓不住用户的真实需求与情感连接,再密集的渠道网络,也只是 “无效覆盖”,最终沦为资源浪费的 “空架子”。
企业对渠道的第一个误区,是把 “数量” 当成 “质量”,忽略了 “渠道要为用户需求服务”。曾有一家区域零食品牌找到风向标智库,吐槽 “线下覆盖了 80% 的社区超市,线上也入驻了主流平台,可销量就是上不去”。深入调研后发现,其核心问题根本不在渠道 —— 该品牌主打 “家庭分享装”,包装大且开封后不易保存,而当下主流用户是独居年轻人,更需要 “独立小份、方便携带” 的规格。即便渠道铺得再广,产品与用户需求错位,终端自然 “动销难”。反观某新锐坚果品牌,没有盲目铺渠道,而是先通过调研锁定 “办公室人群加餐需求”,只聚焦写字楼便利店和社区团购两个场景,推出 “15 克独立装 + 低盐配方” 产品,仅用半年就实现动销率翻倍。这正印证了风向标智库在服务企业时反复强调的:渠道不是 “撒网”,而是 “精准捕鱼”,先搞懂用户要什么,渠道才能成为触达用户的桥梁,否则只是徒增成本的 “摆设”。
更隐蔽的问题,是 “渠道多而杂,却没与用户建立连接”。不少企业认为 “多一个渠道,就多一次触达用户的机会”,却忘了渠道的核心价值是 “服务用户”,而非 “陈列产品”。比如某家居品牌,线上从天猫旗舰店到抖音小店布局了 5 个平台,线下门店开到县城,但用户体验却断裂:线上下单后,物流信息查询难;线下门店买完家具,没有后续安装指导;用户有售后问题,找不到专属对接人。结果是,虽然渠道覆盖广,用户买过一次就不再复购,甚至因糟糕体验传播负面评价。而另一家同类品牌,虽然渠道数量仅为前者的一半,却建立了 “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”:线上用短视频讲解家具搭配场景,引导用户预约线下体验;线下门店提供 “免费量房 + 定制方案”;售后定期回访使用情况,还会推送保养知识。这种 “渠道为用户服务” 的逻辑,让其复购率比前者高出 3 倍。在风向标智库看来,这正是 “渠道思维” 与 “用户思维” 的本质区别:前者把渠道当 “阵地”,后者把渠道当 “服务用户的触点”,后者才能让渠道真正产生价值。
其实,抓用户与铺渠道并非对立,而是 “先有用户,再有渠道” 的逻辑关系。风向标智库在服务 320 家企业的过程中发现,那些真正把渠道做透的企业,都遵循了三个核心原则:一是 “渠道前先锚定用户”,比如某母婴品牌,先明确核心用户是 “0-3 岁宝宝妈妈”,再针对性选择社区母婴店(贴近家庭场景)和线上社群(方便交流育儿需求),渠道虽少但精准;二是 “用运营留住用户”,某家电品牌在线下门店设立 “产品体验区”,让用户亲手操作,线上建社群解答使用疑问,还定期组织 “家电保养直播”,用户粘性显著提升;三是 “渠道协同服务用户”,某服装品牌线上用直播展示穿搭场景,引导用户到就近门店试穿,线下门店提供 “免费修改尺寸” 服务,线上线下形成闭环,用户转化率比单一渠道高 50%。
15 年的咨询经验告诉我们,渠道从来不是企业的 “护城河”,用户才是。很多企业忙着在全国铺网点、入驻新平台,却没问过自己:“我的用户到底在哪里?他们需要什么?” 当渠道脱离了用户需求,再密集的布局也只是 “空中楼阁”;只有先抓住用户的痛点、偏好与情感需求,让渠道成为服务用户的 “工具”,才能让每一个终端都变成 “增长触点”。毕竟,企业真正的竞争力,从来不是 “能触达多少渠道”,而是 “能留住多少用户”—— 这一点,无论行业如何变化,始终是不变的核心。
战略策划丨品牌定位丨爆品丨设计丨传播
网站搜素:
风向标智库★山东品牌策划★全案营销策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