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向标

风向标智库空位营销丨山东白酒到底做错了什么?

时间: 2025-09-27 来源:  作者: 

一提白酒,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茅台;聊起高端白酒、商务用酒,茅台更是绕不开的标杆。可翻开中国白酒地图,山东明明是 “白酒大省”—— 酒企数量超 200 家,既有传承数十年的老品牌,也有产能可观的新势力,年产量、销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。可为何山东酒企林立,却始终没能走出一个能与茅台并肩的全国性头部品牌?风向标智库在 15 年服务 320 家企业的实战中,从品牌战略视角观察到:山东白酒的 “错失”,恰恰对应着茅台成功的两大核心 ——把品牌刻进用户 DNA 的深度,以及战略聚焦的定力。

先看茅台的第一个关键:让品牌成为用户的 “DNA 级记忆”。这种记忆不是简单的 “知道”,而是融入消费决策、情感认同甚至身份认知的底层逻辑。茅台的做法,从来不是只强调 “酒好”,而是把品牌与 “国宴背书”“历史传承”“情感仪式” 深度绑定:从建国初期的国宴用酒,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亮相,它先给品牌贴上 “国家级别” 的信任标签;再通过 “中秋送茅台”“春节家宴喝茅台”“商务宴请用茅台” 的场景植入,让喝酒变成 “传递重视”“彰显诚意” 的仪式;更用 “收藏增值”“年份传承” 的属性,把白酒从 “饮品” 升级为 “可传承的资产”—— 当用户想到 “重要时刻”“身份象征”,茅台会自动跳出,这就是 “DNA 级品牌” 的力量。

反观山东酒企,大多停留在 “地域特产” 的认知层面。山东白酒不缺品质,也不缺文化素材 —— 齐鲁大地的礼仪文化、“好客山东” 的地域标签,本是天然的品牌底色。可多数企业只是把 “好客”“礼仪” 印在包装上,却没把它转化为用户的情感共鸣:比如同样做 “商务用酒”,山东酒企常强调 “口感醇厚”,却没说清 “喝这款酒能体现主人的什么心意”;做 “礼品酒”,只堆砌 “高端包装”,却没建立 “送这款酒 = 重视对方” 的认知。结果是,用户买山东酒,可能只是因为 “本地酒喝着习惯”“性价比高”,却不会像记茅台那样,把它与 “重要场景”“情感价值” 绑定。这样的品牌,终究只能停留在 “地域选择”,成不了 “全国首选”。

再看茅台的第二个核心:战略聚焦的 “少即是多”。茅台从始至终只做一件事 —— 聚焦酱香型白酒,且牢牢占据 “高端市场” 这一空位。它不贪多求全:不因为清香型酒流行就跟风做清香,不因为低端光瓶酒走量就下沉做低端;反而把资源全部投入到酱香工艺的打磨、高端场景的渗透上 —— 从原料的 “红缨子糯高粱”,到酿造的 “12987 工艺”,再到定价的 “高端区间”,每一步都在强化 “茅台 = 高端酱香白酒” 的心智。这种聚焦,让用户形成了 “买高端酱香,就选茅台” 的条件反射,也让茅台在高端市场的资源投入效率最大化。

而山东白酒的 “分散”,恰恰是对标的反面。不少山东酒企总想 “覆盖所有需求”:既做几十元的低端光瓶酒,也做几千元的高端礼盒酒;既生产浓香型,也尝试芝麻香、清香型,甚至跨界做果酒、保健酒。看似 “多线布局”,实则是资源的 “稀释战”—— 低端市场利润薄,却要投入大量产能;高端市场需要品牌背书、渠道深耕,却因为精力分散没做透;香型太多,用户记不住 “这个品牌到底擅长什么”。风向标智库服务过的某区域酒企曾有类似问题,后来聚焦 “中端商务浓香酒”,砍掉 50% 非核心产品线,反而在周边省份打开了市场。这正印证了空位营销的逻辑:抢占一个清晰的心智空位,比覆盖十个模糊的领域更有效。

其实,山东白酒不是没有机会。它有深厚的消费基础,有优质的酿造底蕴,更有 “好客文化” 这一独特的品牌素材。真正的 “错失”,不在于产能或品质,而在于没能像茅台那样,把品牌从 “产品” 升级为 “用户 DNA 级的情感符号”,也没能守住战略聚焦的定力。未来,山东酒企若能跳出 “求全求多” 的思维,深挖齐鲁文化中的 “礼仪”“传承” 基因,聚焦一个核心香型、一个核心市场,把资源集中在 “让用户想到某类场景就想起你” 上,未必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 “破圈之路”。

毕竟,白酒行业的竞争,从来不是 “谁做的多”,而是 “谁在用户心里扎得深”。这一点,茅台早已给出答案,而山东白酒,仍有机会改写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