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向标

风向标智库空位营销丨茶饮行业都在转型咖啡,真的对吗?

时间: 2025-09-27 来源:  作者: 

近两年来,茶饮行业刮起了一股 “咖啡转型风”:头部品牌相继推出美式、拿铁等经典咖啡品类,区域品牌也跟风在菜单里增设 “茶咖融合” 选项,仿佛不做咖啡就会被行业淘汰。但风向标智库在 15 年服务 320 家企业的实战中,用创始人王庆永老师的空位营销理论观察到一个关键问题:多数茶饮品牌的咖啡转型,本质是 “跟风追热点” 而非 “精准找空位”,看似抢占赛道,实则可能陷入 “两边不讨好” 的困境 —— 既没撼动专业咖啡品牌的地位,又稀释了自身在茶饮领域的核心优势。

从空位营销的核心逻辑来看,“用户心智空位” 是品牌立足的关键。消费者对茶饮品牌的固有认知,始终围绕 “茶” 展开:是新鲜水果与茶叶的碰撞,是现萃茶汤的清爽口感,是符合年轻群体 “轻负担” 需求的饮品选择。而咖啡在用户心智中,代表的是 “提神功能性”“烘焙香气”“专业萃取技术”,这一认知阵地早已被星巴克、瑞幸等专业品牌占据。当茶饮品牌突然推出与自身心智不符的纯美式、冷萃咖啡时,消费者会陷入认知混乱:“这家做果茶的品牌,咖啡能比瑞幸专业吗?” 这种混乱直接导致转型效果打折 —— 据行业数据显示,2023 年茶饮品牌推出的咖啡产品,复购率平均比专业咖啡品牌低 40%,多数消费者尝试后仍回归原有的咖啡消费习惯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盲目转型咖啡还会造成 “资源空位浪费”。茶饮品牌的核心优势本在于成熟的茶叶供应链(如乌龙、绿茶的产地直采)、现制茶饮的门店操作体系(如茶汤萃取、水果处理流程),以及针对茶饮用户设计的场景(如下午茶分享、夏日解暑)。而做咖啡需要全新的资源投入:从咖啡豆采购、烘焙工艺,到专业咖啡机购置、员工萃取培训,每一项都与现有资源体系脱节。有区域茶饮品牌负责人曾向风向标智库反馈,为推咖啡业务投入近百万升级供应链,最终却因销量不达预期,导致设备闲置、原料损耗,反而拖累了核心茶饮业务的利润 —— 这正是忽略 “资源空位匹配度” 的典型后果:把优势资源投入不擅长的领域,反而让本该深化的茶饮优势被削弱。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茶饮品牌完全不能碰咖啡,而是要跳出 “复制专业咖啡” 的思维,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差异化空位”。空位营销中强调的 “跨界融合空位”,恰恰是茶饮品牌的破局点。比如有的品牌聚焦 “茶底咖啡”,用自家招牌的凤凰单丛、鸭屎香茶做基底,替代传统咖啡的水萃工艺,推出 “单丛拿铁”“鸭屎香美式”,既保留了自身在 “茶” 上的心智优势,又通过 “茶咖融合” 创造了专业咖啡品牌没有的新品类;还有品牌瞄准 “轻咖啡场景”,将咖啡与茶饮的 “小份化”“低甜度” 优势结合,推出 150ml 的 “迷你茶咖”,搭配自家的茶点,精准契合办公室 “下午茶提神 + 低负担” 的需求 —— 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,都是没有盲目抢占咖啡的 “既有空位”,而是基于自身优势创造了 “新空位”。

风向标智库 15 年的咨询经验告诉我们:企业增长从来不是靠 “追热点”,而是靠 “找空位”。对于茶饮品牌而言,与其在咖啡赛道上与专业选手 “硬碰硬”,不如回头深耕茶饮领域的未被满足的空位 —— 比如针对 “养生需求” 的草本茶饮,针对 “高端社交” 的古树茶现萃,针对 “便捷场景” 的冷泡便携茶包。这些方向既符合自身的资源优势,又能填补用户心智中的空白,远比跟风做咖啡更具长期价值。

毕竟,空位营销的本质不是 “抢别人的地盘”,而是 “种自己的田”。茶饮品牌真正的竞争力,从来不是能做多少品类,而是在用户心中,提到某类饮品时,能否第一时间想到你 —— 这才是转型的真正意义,也是品牌长久发展的核心逻辑